帮助高中生精准对接海外比赛,CompetitionX 想做一个课外活动评价体系的流量入口

帮助高中生精准对接海外比赛,CompetitionX 想做一个课外活动评价体系的流量入口
在大学生比赛领域,36 氪曾经介绍过赛氪,这个市场之所以可以切入,是因为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往往有很多“创新学分”类的课程需要通过比赛获得,所以一部分学生需要被动参加。但是高中阶段的比赛就完全不一样了,关注各项比赛的学生主要有两种:毕业后要出国,申请海外院校需要提升背景;参加高校自主招生,需要比赛成绩作为加分项。

有这两种需求的学生人数有多少呢?

有数据显示,2015 年中国出国留学的高中生人数为 50 万人,需要各类比赛成绩为自己提供背书的有约 30%,即 15 万;以北大的自主招生人数为例,全国范围内每年的通过人数为 1000,通过比例为 1/100,也就是说一所学校就有 10 万人参与,学生不但需要比赛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学校也需要用一种有效机制来提高筛查效率。

但是面向高中生们开放的各种比赛却是鱼龙混杂的,因为各种没有经过官方认证的民间比赛太多,在申请过程中没有任何权威性;而很多游学项目更是如此,虽然每年有 50 万人参加,但是学习的成分较少,更像是一个旅游项目,近几年承认这些游学项目的学校也越来越少。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CompetitionX 想做一个针对高中生的课外活动评价体系,通过做学生和学校的中间方,帮助学生解决不知道参与哪些比赛的问题。

首先,CompetitionX 通过爬虫的方式收集了 2010-2015 年间在美国就读本科和研究生的 82000 份学生简历,然后从这些信息中分析出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偏好,比如哈佛大学比较注重学生的领导力,MIT 注重学生在工程和数学方面的能力等等。

帮助高中生精准对接海外比赛,CompetitionX 想做一个课外活动评价体系的流量入口

其次,CompetitonX 平台上还收录了全美 TOP 50 学校的 2700 多个活动和比赛,这些比赛都是美国大学自己举办或者在官网上明确推荐高中生参加的,CompetitionX 将这些比赛的报名时间、报名网址、参赛形式和需要准备的材料等信息全部翻译过来,学生在 CompetitionX 上填写自身背景和目标院校后,系统就能给出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析和 2700 多个比赛的参加建议,并以时间轴和日历的形式展示出来。

但以上所有步骤都是免费的,这些比赛将如何在国内落地,CompetitionX 又如何通过一个免费的工具变现呢?

CEO 马治宇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拿到了其中 42 个比赛的独家授权,然后通过和中科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合作,作为海外比赛的中国赛区来落地,由合作机构实现比赛的宣传、招生、考试等过程,CompetitionX 占所有合作项目利润的 20%,但是中国学生只能通过 CompetitionX 的入口才能报名这些比赛,通过国内的预赛后,再参加全球级别的比赛。

然后 CompetitonX 会基于这些比赛提供 VIP 服务,即每个学生报名 20 个比赛,其中 10 个保证有参赛资格,3-5 个通过自己的培训保证获奖。培训过程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部分和美国某在线教育机构合作,由对方提供教学资源,每个周末 2 节课,培训完成后会颁发证书(这个过程类似 Lynda 和 Udacity 提供课程证书服务),线下主要由北大、清华的在职博士生根据比赛内容进行一对一培训,课程毛利在 60% 左右。

其实,CompetitionX 并不是马治宇的第一次创业,大学时他曾做过一个面向大学生的背景提升项目,以论文辅导、实习内推和国外科研项目为主,每年参与的学生有 400 个,年营业额 400 万人民币,但是后来他发现大学生的付费能力并不理想,所以转向了高净值市场。

目前 CompetitionX 的公众号有粉丝 50 万人,大部分粉丝是免费用户,VIP 用户 3 人,每个用户的比赛+培训的付费价格都在 40 万人民币以上。公司目前有 46 家正在合作的中介机构,未来的构想是继续加强技术壁垒,实现一键报名、比赛提醒等功能,同时建立更完善的用户分析、比赛信息的协调机制。

CompetitionX 曾经获得 200 万人民币种子轮融资,目前正在寻求天使轮。

从媒体到比赛,Freak 从演出评测插入音乐现场演出市场

Freak 的微信公众号介绍是“塑一个现场演出排行榜;专业于 live house + live music 评测;构建中国最真实独立的第三方音乐媒体”。

如果你看完介绍还不太清楚他们做的到底是什么,没关系,我也跟创始人聊了很久才弄明白。

Live house 级别的音乐演出说不上一块多有吸引力的市场。受制于地价房租,麻雀瓦舍、MAO 这些标志性 live house 纷纷面临停业搬迁的困境;厂牌们举办不知名音乐人的演出时,可能要到第二、三个全国巡演才开始赚钱。但演出总有人看,办演出的总有那么多人,因为演出是承载独立音乐人成长的重要一环。

Freak 在做的是,通过媒体内容让这块市场的价值密度提高一些,最终通过做演出实现商业价值。

从媒体到比赛,Freak 从演出评测插入音乐现场演出市场

过去一年,Freak 专注媒体的部分,包括音乐现场评测和独立音乐人专访。去年专访类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创始人宁瑞琛提到今年会更聚焦在音乐现场评测这块。内容包括文字和视频,主要以公众号承载,也尝试开发了 App。去年他们大概做办了 300 多场演出的内容,在音乐演出评测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上有一定品牌积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累积下一个 300 多人的官方运营的“评测团”,会不定期发起评测团去看演出、回馈一些 UGC 内容。

媒体品牌和“评测团”是 Freak 主要在累积的两个关键点。品牌能够让他们有更大的影响力和置换价值去做更多的事情,而评测团相当于聚拢了一群重度现场音乐爱好者用户。

媒体之后的下一步,Freak 会开始做一些小型的线下比赛。他们最近正在做一个乐队孵化比赛,赛制上会注重“突出大众和音乐人之间的音乐品位差距”,会请来一些专业音乐评委和从唱片公司、唱片要来一些参赛歌手。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几支乐队,会得到 Freak 提供的五个月培训和一些附加服务(宣传推广、演出机会等),包括 让他们在五个月内排出一些原创歌曲,最后会由 Freak 为他们做一个专场演出。由于从比赛到专场演出的过程,对这些一开始并不知名的音乐来人来说,相当于一个孵化的过程,乐队本身会获取一些乐迷;再加上 Freak 旗下的评测团人群基数,创始人对五个月后专场演出的上座率还是有一定信心。

办一个比赛有一些固定支出的成本,但 Freak 由于之前的品牌积累,能用一些媒体资源去置换所需要的资源。再加上赞助方面收入以及 5 个月后的演出收入,创始人称这个比赛成本基本可以 cover,并希望接下来可以在全国其他独立音乐氛围好的城市,例如武汉成都重庆西安,去规模化举办这个小型比赛。而过去做音乐演出评测的积累,对团队自己举办演出会有一些帮助。

在办比赛的过程中,Freak 累积的其实还是品牌和粉丝。创始人提到等 Freak 的测评团达到 3000 人的时候,他们会利用这个人群基数去更大规模的做一些演出。比如国外的不知名乐队到过来巡演时,第一年通常上座率都不高,都只是赚个刷脸,等第二年再来才开始赚钱。而有一个基数庞大的所谓评测团(其实也就是核心用户)之后,Freak 做这些国外乐队引进的演出,起码在上座率上能够有一定程度保证。在累积的过程中,评测团的维系是 Freak 的另一个重点,团队会经常做一些对内的活动等。

Freak 团队 4 人,目前正在寻求融资。